《昊天塔》是最早讲述杨家将故事的元杂剧,那里面就已提到“八贤王”。¨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该剧第四折有寇准的一段台词:“奉圣人的命,并八大王令旨,直至瓦桥关,迎取已故护国大将军杨继业并杨延嗣的骨殖,归葬祖茔。”戏中把“八大王令旨”与皇帝命令提到了同等高度,可见“八大王”的特殊地位。不过《昊天塔》只是将“八大王”顺便一提,并没有更多的具体信息。即便是这随笔一带,也透露出“八大王”是个非同小可的大人物。
元杂剧《开诏忠》称“八大王”为赵德芳,这也是“八大王”第一次明确身份。后代许多有关杨家将的戏剧、小说和故事,包括刘兰芳的评书在内,都把“八大王”视作赵德芳,追溯起源大概都源于此。元人杂剧《抱妆盒》里也说“八大王”是赵德芳,他收养了真宗李美人生的儿子赵祯,赵祯就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这可能是后来包公戏中“八大王”人物形象的最初依据。,微¨趣-晓·税¨ ~醉′薪\章\结_庚·薪,快?
到了明代,《北宋志传》里也提到八王,小说
第十一回八王第一次出场,呼延赞告诉杨令公:“此是宋君嫡侄金简八王也。”这里的宋君指的是宋太宗赵光义,他的侄儿金简八王自然就是宋太祖的儿子。同回里又说到围攻太原时,在激烈的混战中,众大臣找不到太宗所在,有人建议立八王为帝。
较之以往,《北宋志传》里的八王形象有了新变化,或者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首先出现了“金简”的说法,使八王的权威有了更明确的体现;其次,军中拥立一事更进一步强调了八王地位的重要。不过,从《北宋志传》提供的事件线索看,这个八王似乎不应是赵德芳,而应该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后文还要详细论及此事)。在这里,“八大王”究竟是谁,开始有了歧流。不过,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但其事迹与杨家将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c¢u?i~w_e·i^j+u!.^i`n~f?o~
京剧中有一出程派名剧叫《贺后骂殿》,是程砚秋与言菊朋的代表作,其中对“八大王”的来历有一番详尽解释。这出京剧曾于1976年搬上银幕,由郑国权导演,张曼玲、张元智等人主演。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赵匡胤的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悲愤交加,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最终赵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八贤王”由六个王爷封号和两项特权组成。六个封号是:亲王、良王、忠王、正王、德王和静王,两项特权是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要对赵德芳如此重封,贺后有一段唱叫“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直指赵光义篡位,贺后将他有四比,一比王莽,二比曹操,三比赵高,四比司马师,每一比都非同寻常,每一比都事关事件的内幕真相,事关赵光义登基的合法性。关于赵匡胤的死因,关于赵光义的继位,历史记载一直都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从来没有谁诉说得如此清楚痛快,甚至于在这里都不是述说而是痛骂了,给人的感觉是畅快淋漓,非常解气。
在贺后如此不留情面的痛骂之下,赵光义作何反应呢?首先是恼羞成怒,接着是托词遮掩,其后是尽力平息。他的一段“自盘古立帝帮天子为重”大体上体现了这三种情绪,先是给贺后骂殿定罪,接着分辩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最后对德芳母子尽力抚慰,大意是说你们不要再闹了,有话好好说,咱们共享天伦富贵。赵光义话中软中带硬,硬中透虚,情感相当复杂。
德昭自杀、贺后骂殿、德芳受封这样一段故事,触动了宋史上最敏感的一处神经。如果单从京剧《贺后骂殿》来看,“八贤王”应是赵德芳无疑。但《贺后骂殿》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