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广一向低调,此次高调上奏,引发了朝中非议。/鑫_纨. ¨ ¢神!颤. ^吾·错·内!容/1075年三月,也就是杨文广身故后的第四个月。宋神宗召集大臣共商对辽之事,韩琦似乎已知道杨文广献策之事。他对神宗说,现在有些好进之人,以为边防有事,正是谋取富贵的良机。他们肯定会向陛下献策,无非是说现在敌势已衰,以陛下神圣文武,如果选择良将率大兵深入敌境,那么幽蓟之地,可以一举收复。接着韩琦话锋一转,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今河朔之地连年灾荒,民力匮乏,粮草不济,新选的将官没有作战经验,士兵多年不进行正规训练,如果就此发兵去攻强敌,敌人四向来援,我军腹背受敌,再加上粮道不畅,此时进退两难,将如何处之?这也正是太宗前朝,即使拥有曹彬、米信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将都无法避免兵败的原因所在。
当年和欧阳修一起逼退狄青的文彦博也出言反对伐辽。韩琦、文彦博是宋时名将名相,他们众口一词,不能不引起神宗的重视。可以想见,当时如杨文广一样主张北伐的也一定大有人在,神宗本人可能也有光复的想法,但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等待时机成熟。如果准备不足仓促用兵,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优,品,小`说?徃· +哽·新_醉/全¨以当时边防的情势而论,对辽用兵可能确实并非明智之举。后来南宋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反证。
杨文广一生不甚得志,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他并没能建立与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时代因素。北宋坚守的是保守的退让政策,对辽主和防御,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不断摇摆。修文偃武的积弊已深,文风日盛,文人受宠,甚至于军队都要由文人统军,武将只能任副职,朝野上下讳言用兵,杨文广不可能有更大的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欧阳修们一方面在缅怀杨业,另一方面又在加紧弹劾狄青。曾为杨业之死大抱不平的欧阳修,难道不知狄青之冤吗?假若狄青健在,他比杨文广还要年轻十岁,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必能使辽与西夏不敢轻举妄动。
欧阳修对杨业父子很是景仰,但对处于同时代的杨文广却没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那个时候,民间已经盛行杨家将故事,而真正的杨家后人却被埋没。
杨文广40多岁才开始崭露头角,平张海、战西夏、征南蛮、守北关,南征北战30多年,经历堪称丰富,但并没有太过闪耀的英雄事迹,历史关于他的有限的几次记述都非常简略,无法展现他的聪明才智。~鸿?特*小′说′罔, _蕪~错+内!容′
杨文广与那么多的名臣名将同时代,在他们手下谋生,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历史无言评说。杨家最大的不幸,是自杨文广之后再没有一个较为有出息的子孙,在那个盛行墓志铭的时代,甚至连为杨文广写一篇墓志铭的能力都没有,也无法保存杨文广的著作或奏议。杨文广死后,北宋朝廷追任他为同州观察使,多少是一种聊胜于无的安慰。
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捐躯在抗辽一线。杨业在边关屡立战功,号称“无敌”,最后慷慨战死以身殉国。杨延昭自小随父出征,在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辽归路,袭取幽、易等州,威名犹存。杨文广晚年镇守定州尽心竭力,面对强敌滋事,大胆献策议取幽燕。杨家将虽然并非宋代最有影响的战将,到了杨文广这一代也已是日薄西山,但杨家祖孙三代同仇敌忾,以忠勇传家,却是历代将帅中少见。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扬,最初只限于杨业、杨延昭两代,很少提到杨文广。明代以后借助戏曲小说的渲染,杨家将声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豹死留皮、殁而不朽,杨家将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
第六章 “八贤王”:保护神自身难保
在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和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
这个“八贤王”很是厉害,手中的金锏上可打昏君、下能打奸臣,再加上杨六郎还是他的御妹丈,所以每每在杨门老小被奸臣逼得走投无路的危急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凭着机智与果敢,周旋于皇帝、奸臣与杨家将之间,帮杨家转危为安,俨然是杨家将的保护神。
在传统剧目《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等戏中,“八贤王”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