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曹操全传 > 第65章完结

第65章完结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占据冀州之后,发布了《抑兼并令》。`h/u~l¨i*a!n^b!o′o-k?.^c+o_m-在这个令文中,曹操推行了新的赋税制度——“田租”、“户调”制。

曹操这一新的“田租”、“户调”制度,是对赋税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而确定的,比较切实可行。对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具有积极意义。

就“田租”制来说,新的“田租”制,定额较先前有所降低。同时,定额“田租”制使自耕农、半自耕农,在增产情况下,可以不多交纳,这有利于促进自耕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就“户调”制来说,按户征收,在战乱不断的东汉末期更加便于实行。家庭人口增加了,也不再增加户调额,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总之,由于曹操的“田租”、“户调”赋税剥削比较轻,又不准地方官额外征收以及抑制豪强兼并,限制他们将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尽管这种抑制执行起来并不可能彻底),这对于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还是起着一定作用的。`l^u_o¢q`i\u.f_e?n¢g~.¢c^o¢m′

地主官僚们也要按规定向国家交纳赋税。曹操自己也注意以身作则,要他家乡谯县的县令按章收取他家应交的赋税。曹操要郡县长官严格依法收税,对抗税的人,不管是谁,都不可放过。

地主和自耕农、半自耕农拥有的私有土地远远超过屯田的国有土地。随着统治区的不断扩大,曹操从土地所有者那里征收的地税也越来越多。经常性的、大量的地税以及“户调”收入等,很好地解决了官吏和军队供养问题,为稳定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操还非常注意招徕、安抚流亡的百姓回乡生产,扶持自耕农,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小农经济。他按照各郡县增加的户口数目和垦田数目,作为赏罚地方官的标准。

仅关中地区因战乱逃到荆州的就有10万多家,其他地方也多有流民。\卡_卡/暁~税/徃? ?首~发,后来,随着北方逐渐统一,流民的家乡恢复了秩序,社会比较安宁,都希望回家乡去,但土地已被收归国有,无法恢复生产。留镇关中的卫顗便建议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以其收入购买牛、犁等生产资料,提供给归乡的农民,帮助他们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一政策扶持了不少自耕小农,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则为金城太守时,由于连年战乱,吏民饥饿穷困,流离失散,户口大为减少。苏则注意安抚他们,把从“羌胡”那里得来的牛羊,用来赡养贫民和老人,还把粮食与民众分着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回来了。苏则亲自教他们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梁习为并州刺史,针对原来吏民大量北逃的情况,一方面对那些继续叛乱的豪强进行征讨、镇压,一方面安抚归降的老百姓,对他们进行妥善安排。很快就出现了边境安宁,“百姓布野,勤劝农桑”的局面。“勤劝农桑”是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耕农民的一种鼓励政策。

扶持小农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河东太守杜畿。他任河东太守期间,推崇宽怀仁惠,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还让农户畜养牲畜,上自母牛、母马,下及鸡猪,事无巨细,都一一列有管理章程。百姓们勤于农业生产,家家都很丰实。这样一来,政府的赋税收入也就大大增加了。后来,曹操西征汉中时,曹军的粮食全靠河东供给。打败敌人后,还有20多万斛结余的粮食。曹操高兴地下令增加他的俸禄为中二千石。

通过各地官员因地制宜的鼓励政策,曹操抑制豪强、扶持小农的政策得到了贯彻实施,极大地鼓励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国库充盈,很好地保证了战争的需要。

整饬风俗 发展教育树立风尚

曹操还整肃社会风尚,严厉打击影响内部团结,不利于政治稳定的结党营私、造谣诽谤、颠倒黑白、挟嫌报复等歪风邪气,大力加以革除和禁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