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 第40章完结

第40章完结

三 得遇范公

史书讲到杨文广的第二件事是:“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5′2\0?k_s-w?._c!o.m^”

这里讲到的范仲淹经略陕西是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之后的事,当时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因变法受阻,自请到西部边防,被任命为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第二年春天,范仲淹的职位又有所变化,由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改任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朝廷以“边事宁息,盗贼衰止”为由,罢免了他的陕西四路安抚使之职。

范仲淹的身份之所以变化如此频繁,起因还得从宋与西夏的三次战役说起。双方在1040至1042年间连续展开了三次大规模战役。

康定元年正月(1040年),元昊调集十万大军,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围攻延州(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主将战死,开国元勋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被擒,西夏军大获全胜。

延州兵败之后,宋军重新调整边防部署,把沿边州府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统一协调指挥边务。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分别主持泾原路和鄜延路的防务。-2`8+墈_书!王/ !哽,辛.蕞^筷*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元昊率十万大军卷土重来,欲与泾原路宋军主力决一死战。泾原路主将韩琦派行营总管任福率万余人前往迎敌。任福轻敌冒进,中了西夏军埋伏,几十名宋将全部殉难,士兵死伤万余。事后夏竦被撤职,韩琦被贬往秦州。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十万西夏大军再次出击,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葛怀敏等16员战将尽皆战死,9400多士卒被俘。

从三川口到好水川再到定川砦,宋军三战皆墨。在西部边防,无论是韩琦还是范仲淹都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但据说当地民间却流传着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此中缘由真是天晓得。西夏军虽然三战皆胜,但元昊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连年用兵,国内兵源开始枯竭。再加上宋朝停止了边境贸易,西夏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人怨沸腾。另外,辽国也感受到了西夏势力日益膨胀的威胁,夏辽关系开始紧张。于是元昊萌生了求和之念,1043年他派使者到汴京与宋和谈,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西夏对宋财富的掠夺用条约的方式固定了下来,不需要再打仗,财源依旧滚滚而来,宋朝也因此赢得了和平与发展之机。/咸.鱼+看*书- ~追+罪-薪′蟑*踕_

西夏三役的沉重打击,使朝中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宋仁宗“遂欲更天下弊事”,他将范仲淹调回京师升任参知政事,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推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处事极为认真,一次在选拔各路转运使时,遇有庸碌贪鄙、不能称职的官员便毫不犹豫地一笔勾去。富弼在一旁感叹,“公但知一笔勾,不知一家哭矣。”范仲淹正色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路”是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域,类似今天的“省”,为了免“一省”之哭,必须舍得拿下不称职的官员,这也算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是因此,“庆历新政”触及了权贵们的痛处。范仲淹们已无法在朝廷立足。

就这样,范仲淹又一次来到西部边防,不过此次陕西之行的时间并不长,若从1044年6月算起,到1045年11月,前后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杨文广就是在这期间见到了范仲淹,一个下级军官能与一个边防统帅对话,机遇相当难得。经过一番交谈,范仲淹认可了杨文广,将他留在自己帐下,杨文广有幸成为范仲淹的直接部属。如果没有范仲淹的赏识,杨文广可能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史书讲范仲淹“奇之”,他们究竟讲了些什么,杨文广有什么地方让范仲淹称奇呢?除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是个殿直之外,杨文广的家世应该也能够引起范仲淹的注意。杨家将故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广,1051年欧阳修曾撰文称“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r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