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皇完全不同,今上一生中有近一半时间都不在京师,而是在各地的巡幸之中。?x-q^k-s¨w?.\c^o′m′这一点更像是他的皇祖,而犹有过之。据统计,终乾隆一朝,各种巡幸活动竟有一百五十次之多。其中拜谒东陵、西陵及盛京三陵六十六次,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及秋狝木兰五十二次,东巡曲阜举行阙里祀典八次,南巡江浙六次,巡幸中州一次,西巡五台山六次,巡幸明陵、盘山及天津等畿甸地区十余次,(3)平均每年出巡两次还多。皇帝这种极为频繁的巡幸活动,不但在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历史上首屈一指,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也极为罕见,对于乾隆一朝的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皇上所以如此频繁地出巡,以至于当时朝鲜使臣称清廷为“一日不肯留京,出入无常”的“马上朝廷”,(4)是因为他把巡幸活动看做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他曾在《御批纲鉴》中针对“宋主微行”写道:
第当命驾时巡,省方问俗,进穷檐之父老,而使得自言其疾苦,则民隐足以周知。(卷71)
就元顺帝“端处深宫,委柄臣下”,写道:
狝狩正当习劳,车驾所经,并可以周知民隐,于政务又何妨乎?(卷98)
乾隆十二年,驻跸避暑山庄期间,他曾对此中原委作过一番分析,说:三代以后,统治时间最长的是汉、唐、宋、明。·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而在这四朝历史上,往往开国后不过一两代,便会发生内乱。究其缘故,不仅是因为上苍不再眷顾,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统治者怠于政事。正是有鉴于此,皇祖在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即不敢以逸豫为念,巡狩之典,或一岁而二三行”。虽然巡狩也有“耗财劳众”之弊,但是可以“察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宴安之怀”,两相比较,“所全者大,则其小者不必恤矣”。历代帝王失败的教训和皇祖成功的经验给了他深刻的教育,认为目前虽“值四方宁谧之时”,但为保住祖宗留传下来的江山基业,“实不敢使文恬武嬉,以隳圣祖之家法”。(5)
所谓“南巡”,是到江、浙一带巡视。?如?闻′网? *首·发-乾隆一朝共有六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每次南巡多在正月中旬从北京出发,当年四月下旬回到北京,行程近六千里,所需时间大约一百一十天。(6)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江、浙呢?
皇上在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即将结束第六次南巡时,撰写了《南巡记》,说:
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若夫察吏安民、行庆施惠,群臣所颂以为亟美者,皆人君本分之应为,所谓“有孚惠心,勿向无吉”,予尝以此自勖也。
南巡是效法其祖父圣祖皇帝,为此皇上一再强调“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河工关系民命”。即打算通过南巡了解治河工地的实际情况,对治河方案做出抉择,并标榜自己南巡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满足一己享受。
南巡还有其他的考虑,其一,江浙地区地广人多,宋以后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清朝每年所需数百万石漕粮多半来自江浙;漕船北上必经的江淮地区连年水灾,所以他要亲往了解“其官方戎政、河务、海防与凡闾阎疾苦”。其二,清代标榜以“孝”治天下,皇上选择其母皇太后钮祜禄氏六十大寿之年首举南巡,以尽孝子之心,而使东南百姓“交颂天家孝德”。(7)此外,江南名胜甲天下,素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来好动的今上当然要前去“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尽情享受一番了。故《南巡秘记》云:清世侈靡,“(乾隆)南巡实为之导线”。(8)
南巡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