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 第11章 暖院里的甜香

第11章 暖院里的甜香

二月十五,天刚蒙蒙亮。!q_i_x′i^a.o-s!h~u\o`..c,o¢m+李纨便醒了,心口像揣着一只小小的、雀跃的鸟。她亲自为贾兰换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用老太太赏的那匹颜色最鲜亮的软烟罗裁制的鹅黄色小袄,领口袖口滚了细细的牙边,衬得小家伙唇红齿白,像颗刚剥壳的糯米团子。贾兰似乎也感觉到今日不同,格外精神,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说个不停。

“碧月,看着兰儿。”李纨吩咐一声,便脚步轻快地去了厨房院,找到厨娘:“今日是兰哥儿的好日子,院里摆一桌席面。不必全素了,添些鸡鸭鱼肉,拣那新鲜寻常的做便是。要做得精细干净,但莫要太过张扬,山珍海味一概不用,明白吗?” 厨娘在府里多年,自然懂得其中分寸,连忙应下:“奶奶放心,奴婢省得,定办得妥妥当当。”

交代完席面,李纨便系上干净的素布围裙,净了手,走进了旁边那间她专用的小厨房。这里,才是她今日的主战场。张嬷嬷昨日便按她吩咐,悄悄备好了所需之物:上好的石磨细面、一小罐澄澈如琥珀的槐花蜜、一篮子新鲜鸡蛋、一小罐凝脂般的猪油、还有一小碗煮得软烂的红豆沙。角落里,那个冬日里和小丫头们一起盘好的泥炉,正散发着微微的余温。

李纨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这场“时空嫁接”的尝试。她先将细面用极细的绢罗筛过两遍,确保粉质细腻无结块。取六个新鲜鸡蛋,小心地将蛋清与蛋黄分离,分别盛入两个洁净无水无油的大陶盆中。这一步至关重要,她做得格外专注。

处理蛋黄:在盛着蛋黄的盆中,加入约小半碗的槐花蜜,用几根竹筷顺着一个方向,耐心地、不停地搅打。手臂渐渐发酸,盆中的液体由浑浊变得粘稠,颜色也由深黄转为浅黄,最后呈现出一种柔和的、如绸缎般细腻的鹅黄色糊状,体积也膨大不少。李纨这才将筛好的细面,分三次,极其轻柔地拌入蛋黄糊中,动作轻缓如拂柳,避免消泡。最后,加入一小勺融化的温热猪油,再次拌匀。÷ˉ幻-¢&想e?姬° ?a最·^新D°章?^节_更·?新D快$?金黄色的面糊散发着蜂蜜与鸡蛋的甜香。

处理蛋清:这是最考验臂力与耐心的环节。李纨取了几根捆扎在一起的干净竹筷(权当简易打蛋器),对着那一盆清澈微黄的蛋清,开始奋力搅打。时间一点点流逝,手臂的酸痛感越来越强烈,蛋清渐渐从透明液体变成细密的气泡,再变成粗糙的白色泡沫。她咬着牙,没有停歇,继续快速地划着圈。终于,奇迹出现了——蛋清的体积膨胀到数倍大,变得雪白、细腻、富有光泽,提起竹筷,能拉出尖挺不塌的小弯钩!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雪泡”或“蛋膏”了。她小心翼翼地将这来之不易的“雪泡”,分三次,用最轻柔的翻拌手法,混入之前调好的蛋黄面糊里。每一次翻拌都像对待稀世珍宝,唯恐那蓬松的气泡消失。

一个洗净的、内壁抹了薄薄一层猪油的深口大陶盆成了临时的模具。李纨将混合好的、呈现出漂亮淡金色的蓬松面糊缓缓倒入盆中,轻轻震了几下消去大气泡。盖上洗净的、同样抹了油的木锅盖(留一小缝透气)。

泥炉里的炭火早己被张嬷嬷烧得恰到好处,撤去了明火,只余稳定的红炭热力。李纨小心地将陶盆放入泥炉中空的位置,周围用尚有余温的炭灰轻轻覆盖保温,模拟一个类似焖烤的环境。炉门用砖块虚掩,留出缝隙观察。接下来的时间,便是漫长的等待与煎熬。李纨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炉旁,感受着炉温,调整着炉门缝隙的大小,生怕火候过了或不足。厨房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谷物焦香、蜂蜜甜香和鸡蛋特有香气的、前所未闻的奇异甜香,丝丝缕缕飘散出去,勾得院中洒扫的小丫头们都忍不住朝这边探头探脑。

大约过了近一个时辰(李纨估算着),那甜香愈发浓郁醉人。李纨小心地打开炉门,用竹签插入蛋糕中心,抽出来时竹签上干干净净。成了!她心头一喜,用厚厚的棉布垫着手,将那滚烫的陶盆端了出来。揭开锅盖,一个圆润饱满、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光泽与热气的“糕”呈现在眼前!它比普通的蒸糕蓬松数倍,表面因热气形成了自然的微裂,像一朵绽放的金色花朵。+m_i!j+i~a_s~h,e`._c+o!m/

待蛋糕稍凉,李纨用薄刀小心地将其从盆中脱出。接下来是装饰。没有奶油,她便另辟蹊径:将预留的一小碗雪泡(打发蛋清)取出,加入少许槐花蜜,再次搅打均匀,形成一种类似简易“蛋白霜”的白色膏体。用竹片小心地将这“白霜”涂抹在蛋糕表面和周围,形成一层洁白的覆盖。又用煮得软烂、加了少许蜂蜜调味的红豆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