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13章 土炕炉边,论道兴亡

第13章 土炕炉边,论道兴亡

不果腹?治得地方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学忠啊,你是个明白人!你告诉我,你带着弟兄们在前面浴血厮杀的时候,那些坐在后方花天酒地、倒卖军资的蛀虫们,可曾‘励精图治’过?!”

冯玉祥越说越激动,他站起身,在狭小的土炕前踱了两步,高大的身影在土墙上投下晃动的巨大阴影。他指着墙上的全国地图,手指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你看看这地图!东北,张作霖占着,背后是日本人!华北,段祺瑞、张作霖还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督军’‘巡阅使’们,你争我夺!南方,孙先生还在苦苦支撑!外面,英法日俄,哪个不是虎视眈眈,想把咱们中国撕碎了吞下去?都什么时候了?国将不国了!还在搞军阀混战这一套?!这是自取灭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逼视着于学忠:“学忠!你告诉我,你当兵吃粮,为的是什么?就为了给吴佩孚、张作霖这些人争地盘?当炮灰?还是为了保境安民,驱逐外寇,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救国!”于学忠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冯玉祥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迷茫和压抑。他想起辽南老家被土匪洗劫时的惨状,想起父亲教导的“男儿当报国”,想起在保定军校立下的志向,想起战场上倒下的同袍……“卑职投军,只为救国救民!驱逐外侮,复我中华!”他挺直了腰板,目光迎向冯玉祥。

“好!好一个救国救民!”冯玉祥眼中精光爆射,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他重新坐回炕上,情绪稍稍平复,语气变得语重心长,“这就对了!这才是我们军人该有的志向!不是为哪个大帅,哪个督军,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为了脚下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

他拿起炉上的茶壶,给于学忠和自己的碗里都续上热茶。“我冯焕章没读过多少书,是个粗人。但我知道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咱们当兵的,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老百姓的血汗?不为他们做主,不为他们打仗,咱们还有什么脸穿这身军装?所以我在西北军,定下三条死规矩: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这不是喊口号,是要刻进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上!”

他指了指窗外:“你看到了,我这里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绫罗绸缎。我和弟兄们一样,吃的是粗粮咸菜,睡的是土炕草席。省下的每一个铜板,都要用在刀刃上,买枪买炮,训练士兵!兵,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打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保护爹娘妻儿,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当亡国奴!”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带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于学忠静静地听着,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冯玉祥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思想的闸门。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思考“为何而战”这个根本问题。在直系,士兵们只知道“吃吴大帅的粮,为吴大帅打仗”,至于为什么打,打谁,意义何在,很少有人深究。而冯玉祥,却将“民”与“国”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将军队的使命与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存亡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理念,朴实无华,却振聋发聩。

“可是总司令,”于学忠沉吟片刻,提出了心中的困惑,“如今这世道,群雄割据,外敌环伺。救国之路,何其艰难?单凭一腔热血,严明纪律,恐…恐难成大事。力量…力量从何而来?”他想到了吴佩孚的失败,想到了北洋各派系错综复杂的矛盾。

“问得好!”冯玉祥眼中露出赞许,“力量从哪里来?从民心来!”他用力拍了拍胸口,“你看那水,柔弱吧?可汇聚成江河,就能摧枯拉朽!民心就是这水!我们真心为民,民自然拥护我们!有了民心,就有了兵源,有了粮饷,有了耳目,有了根基!这比什么洋人的贷款、军阀的施舍都靠得住!”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邃:“当然,光有民心还不够。要看清大势!孙先生在南方搞革命,搞三民主义,那才是救国救民的正路!民族要独立,民权要伸张,民生要改善!北洋这一套,老朽腐败,注定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们军人,要顺应这个潮流,要支持革命的力量!而不是像吴佩孚那样,做旧时代的殉葬品!”他压低了声音,眼神灼灼,“学忠,你是有见识、有血性的将才。跟着那些注定要灭亡的旧军阀,没有出路!只有投身到真正的救国洪流中,才能真正实现你的抱负!”

这番话,无异于在于学忠心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革命”、“三民主义”、“顺应潮流”、“投身救国洪流”……这些词汇猛烈地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冯玉祥描绘的,是一条与他过去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