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枢密说:“想那杨家父子,有甚么功劳……杨景便也罢,想他父亲杨业,没本事死在阵上,这也是有功劳的?……想他哥哥杨五郎,削发为僧,这等怕死,也是有功劳的?”
长国姑回道:“……你道是杨和尚破天阵吃了些亏,却不道救铜台是靠着伊谁。?微,趣¢小′说¢ *首/发~他兄弟在沙场上苦争战,刀尖上博功绩,你还在这说三道四,他家没的功劳,倒是你有功劳来?”
另一部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第四折,杨六郎取回父亲骸骨,受到辽兵紧追,在五台山碰见一个莽和尚,双方各有戒心,神情紧张,不料这和尚却是五郎。此时辽将韩延寿赶来,眼看一场厮杀就要发生,五郎设计轻而易举地将他擒获。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与《昊天塔孟良盗骨》流传甚广,对杨家将故事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艺人也说唱“五郎为僧”,但内容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想必应该与元杂剧一脉相承。,微~趣?晓~税+ *冕*沸*岳\毒′有关五郎为僧的传说,出家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在宋辽对峙的一些关键时刻,若杨家将遇到无法破解的难题,都还需要五郎出山施以援手。
更具戏剧性的是,五郎虽然出家,却还率有五百和尚兵,成了不在编的杨家将,屡助大宋破辽,特别是大破天门阵,五郎功不可没。
唐代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说法,宋代也有五台山和尚与官兵交往的记载,《宋史·冯行已传》就曾提到五台山寺“调厢兵义勇缮葺”之事,不过这些记载都跟杨五郎扯不上什么关系。
在杨家众兄弟中,五郎是独具特色的,其他兄弟个个使枪,他却使一把长斧。
五郎出家似乎合情合理,真假难辨,但若跳出故事传说,放到整个历史大背景来看,就知道完全是虚构。《宋史》记载,杨业有七子,能上战场征杀的不过是延玉和延昭两人,其余六子都没有征战疆场的记录。杨五郎在杨业战死之后,受到了朝廷的封赏,荫恩为殿直,根本没有出家。.天.禧·晓′税+旺- *无?错`内!容!“五郎为僧”的故事再一次表明,杨家将故事已游离于历史事实,趋向于文学创作。
尽管五郎出家纯系子虚乌有,但还是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史学家,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是事实,并且对此进行了不断的附会,明清两代这种风气尤甚。
明代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中讲:“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杨家枪,拟调征倭寇”。《筹海图编》是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其论述海防、日本诸事多系作者耳闻目睹,是研究明代抗倭战争的重要文献。但若说五台山曾有杨家枪法,那还真无法考证是真是假了。
清朝人的联想力更为丰富,光绪年间修订的《山西通志》称,五台山北有太平兴国寺,寺内的主持即为杨五郎之师。这座寺赐建于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太宗兵败的第二年。寺内西院供杨五郎像,像旁有五郎所用的铁棍,重八十一斤。寺庙所在的沟叫五郎沟,庙外有五郎阅兵台。这些遗迹在“文革”时被铲除,人们只能在历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五台山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块圣地,山上的寺庙让人崇拜有加,那里是祭神的好去处。《北宋志传》讲,宋太宗为圆先帝遗愿,执意到五台山进香,才落入辽人的圈套。五台山的景色很美,套用书中的原话:“果然一座好山,前探幽州,后接太原,端然限界中耸出一奇峰,层峦叠翠,万峰在目。”
宋时五台山属辽国地盘,赵光义要想在五台山还愿恐怕很难成行。所以历史上,明确记载先帝许愿五台山、帝王驾临五台山的,都是在元代而非宋代。如此看来,五郎在元代被设计为五台山出家绝非偶然。
与杨家其他兄弟的故事相仿,历史上虽然没有五郎出家的记载,但却有厌倦红尘、意欲出家的宋朝士大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算作五郎出家的故事原型。
宋史《查道传》中有载:查道“游五台,将落发为僧”。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从小不苟言笑,好学多思,未冠之年就以学业闻名。有一次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