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 第65章完结

第65章完结

995年底,辽将韩德威乘机再次入侵,折御卿带病出战,敌将望见折御卿出征即抱头鼠窜。?齐′盛`暁_税_旺′ /冕-废?岳~黩/因为折御卿病重,折母几次派人接他回家养病,他都坚决不从,始终坚守一线,他曾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毕声泪俱下,次日死在军中,年仅37岁。皇帝哀悼痛惜,赠侍中。

折御卿的事迹放在现代也足够感人,折氏的忠勇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向下延续。折御卿去世后,其子折惟正继任府州,经略府州、泾源一带,为北宋边防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108年,折惟正的侄孙,泾源经略大夫折克行病逝,朝野一片赞誉,“善用兵,所向克捷。经略河右,为金人所畏,望见旌旗即避”,“家声著河北, 忠勇冠山西”。

折克行的儿子折可大继续经略府州,“侄折可适未冠有勇, 驰射不习而能”,“后羌夏人十万入寇, 可适率八千部卒伏发冲之,羌兵众相蹈藉, 赴涯涧死者如积”。/齐′盛?暁\税·罔¢ _已^发·布~嶵.歆′彰.结,建炎元年(1127 年) 高宗曾派府州将折彦质( 可适子)任宣抚副使统兵十二万拒金。

自折从阮抗契丹到折彦质抗金, 折家将一直是宋朝廷戍边的主要力量,180 多年间前仆后继抵抗外族侵略, 战功赫赫,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屈指可数,忠勇爱国之心可照日月。但他们从未封侯拜爵,折氏几次要求迁居朝内,也都没有成行,因为边关太需要他们了。

折氏一门三代坚守边关,延续到北宋末已达七代,从抗契丹、西夏再到抗金,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与杨家将祖孙三代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家将到了第三代杨文广之后便日渐没落,在虚构的故事里延续到了第五代,而折家世代忠勇至第七代,其辉煌程度比杨家将还盛。杨家将故事很可能也借鉴了折家的事迹。

折家军与杨家将通过儿女姻缘结合在一起,实在是太完美,太理想化,也太戏剧化了。问题是折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女儿,折、杨两家历史上又有些什么样的关系?

《宋史·折德扆传》记载,折德扆有两个儿子,名折御勋和折御卿,没有提及他还有别的孩子。-墈?书^君/ !庚~新.最*快?现在陕西保存着许多折氏墓碑,从记载折氏史事的史籍及墓碑中,从未发现有关折太君的片言只语,甚至连名字也查不到。折太君是折德扆之女的说法无据可证,不知缘何有这样的说法传出。而元杂剧中最早出场的杨业之妻姓佘,根本就与折氏无关。

至于折、杨两家的关系倒是有据可查,他们属于不同的军事集团。折德扆效力于后周,与契丹和北汉势不两立。而杨继业“幼事北汉世祖”,被赐以国姓,是深受器重的北汉主将。在那个年代,两国不断交战,折、杨两家免不了生死厮杀,战场上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故事屡屡上演。

公元952年,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勇敢还击,消灭北汉军2000人。北宋建立后,折德扆归附北宋,与北汉的交锋从未停止。961年他还曾经入朝,“陈太原可取之状”,虽然壮志未酬,但他的儿子折御卿则参与了宋太宗平灭北汉之战,并且立下汗马功劳。

到979年北汉灭亡,杨业坚守北汉30年。如果折德扆的女儿嫁给了杨继业,30年间经常亲自出战的佘太君,要经历多少与娘家的交战,她又将如何面对,折御勋和折御卿们又将如何面对?他们怎么会将她嫁到北汉之后,又频频提议灭掉北汉,那不是故意把她往火坑里推吗,所谓道不同不与谋,这事怎么看都有点荒唐。

杨业归宋后,两个亲家同殿称臣了。折御勋虽然已经身亡,但折御卿还在,如果说杨家归宋之前,因为分属敌对两国来往不便,那么共事大宋之后也无有往来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追寻原因,只有一种解释,两家没有特别的关系,当然不会来往过于密切。如果折御卿真是佘太君的亲兄弟、杨六郎的娘舅,杨家经历了那么大的冤屈,折氏却从没有向娘家求救,折家也从未施以援手,总是无动于衷,这不是于情于理都不太说得通吗?

从折德扆、折御卿和杨继业三人的年龄看,双方联姻的可能性也不大。折德扆生于917年,他41岁折御卿才出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