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十多年来受到刘氏太多的压制,赵元俨积郁心底的情绪太多太久,所以他最后几句话直指刘后:可怜宸妃生下陛下,却始终不能相认,即使是宸妃之死,怕也受奸人陷害。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宋仁宗听罢,连忙向宰相吕夷简等人求证,在得到证实后,内心无比悲痛。为了验明宸妃到底是否受害而死,宋仁宗决定开棺验尸,结果事实大白于天下,赵元俨所言纯属猜测,刘后并没有迫害宸妃。
这就是关于八王赵元俨为数不多的故事,与戏曲中刚直不阿的形象大相径庭,在那个时代,他只能以避祸为主,谈不上什么仗义执言,更谈不上什么主持公道。这位“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也远,但他的事迹很可能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
六 保护神存于民心
通过上述综合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多个历史人物的综合体。“八贤王”借用了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名,将赵德昭的事迹合而为一,又将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的事迹融入其中。/纨. ~ ¨鰰-颤! ′最¨芯*蟑\截_埂/辛·哙·
在戏曲故事中,以太宗、真宗、仁宗为背景的故事中都有“八贤王”的身影出现,但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与后来包公戏中的“八贤王”应该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太宗时与真宗、仁宗时的“八贤王”不是同一个人。虽然都称“八贤王”,但一个是太祖之子,另一个则是太宗之子。
具体地讲,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其活动主要发生在太宗时代,原形应该是德芳和德昭。包公戏中的“八贤王”,事件发生在仁宗时期,原型应该是赵元俨。而寇准戏主要发生在真宗年代,原型介于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得清楚。“八贤王”不是个单一的历史人物,而是经过加工升华的艺术形象,也是一种刚直不阿精神的象征。在他身上,不仅有赵德芳、赵德昭和赵元俨的某些特性,更寄寓了人们许多美好的设想和期望。.咸+鱼!墈*书? *嶵*薪!漳_节,更.辛¨筷,“八贤王”有历史原型,不完全是虚构,但又加入了不少虚构的成份,如果对号入座、按图索骥难免会发生差错。
但凡艺术形象,其原型未必只局限于某一个人,很有可能集中了多个人的特点,“八贤王”就是这样。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在戏中,“八贤王”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保护神其实还不止“八大王”一人,最早的元杂剧中还有一个国姑,杨六郎是他的女婿,她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做了杨家将的保护人。在杂剧《谢金吾》中,杨六郎私下三关,因焦赞杀死谢金吾一家而被绑到法场处决。王钦若要杀他们,国姑要解救他们,引发了尖锐斗争。杨家将人物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显赫,根据戏剧故事的发展, 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堪与奸佞对抗的力量, 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以使戏剧矛盾更加尖锐,更有嚼头。把这个人物与赵德芳、赵德昭、赵元俨这些失意人物结合起来,大概是人们出于对他们的一种同情吧。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 这在《续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史料和《湘山野录》等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 所以《贺后骂殿》等戏剧, 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 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不只是民间传说,太宗的子孙们自己也觉得在太宗继位这件事上,他们有着说不清的责任。太宗的长子就是因为无法挽救赵廷美而厌倦宫廷生活的。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后不久,立即下旨追复了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自杀的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莫名身死的堂兄赵德芳为太保。宋真宗一上任就做出这样的举动,至少说明他跟兄长赵元佐一样,内心深处并不认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