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有关驸马的真实故事
杨四郎成为辽国驸马的传说最早出自于元杂剧,众所周知,元代杂剧虽然以故事形式出现,但都非常讲究“事有源流”,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是要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不太可能完全凭空虚构。¨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
那么,这些依据又在哪呢?杨四郎生活的年代,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杨四郎和杨六郎一样,主要生活在宋真宗时代。查阅史料,还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杨家兄弟虽然没有被招为驸马,但当时,确实有位宋朝大将曾经入赘辽国。
这个人与杨六郎生活在同一时代,名叫王继忠。他是宋真宗的侍卫,一度官为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算得上宋朝的高级将领,其地位的重要程度不在杨家将之下。
《宋史》卷二七九有《王继忠传》,南宋的《续资治通鉴》以及《辽史》81卷和其他一些史料都有关于他的记录,不过宋辽两方面的记载稍有不同。
王继忠祖籍开封,父亲在宋太宗时统兵戍守重要隘口瓦桥关,任武骑指挥使。,0`0?小?说*蛧¢ _已?发-布.最/鑫+彰\结?父亲去世时,他只有6岁,得益于父亲的战功,他被任命为东西班殿侍,虽然是军中的最低职位,但小小年纪就已经是军官了。
宋史有载,“真宗在藩邸,得给事左右,以谨厚被亲信”,也就是说在真宗还没有当皇帝之前,王继忠就是其贴身随从,因为行事谨慎忠厚,很受器重。
真宗当上皇帝之后,大力提拔自己手下的人,王继忠好运不断,屡受提升,官至殿前都虞候兼云州观察史,后来又被派到地方任实职,类似于今天领导身边人员下基层代职,那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王继忠先是出任深州副都部署,后来又改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迁高阳关副都部署,不久又到定州赴任,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就已荣升至相当于今天战区副司令的职位,进步不可谓不快。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也就是辽国的统和二十一年,辽国乘宋朝西部边防有事,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纠集十万大军,杀向宋朝军事要塞望都(今河北望都县)。?武.4*墈_书, ~首*发+形势非常危急,宋朝北部边防三路大军总指挥王超,调动六万兵马前往增援,王继忠是定州副都部署,属于三路大军之一。
双方在望都以南的康村交火,战斗从下午激战至深夜,持续了十多个小时,辽军死伤惨重,被“杀戮甚多”,不得已暂时后撤。第二天,辽军重新部署,改变战术,一方面集中主力攻打宋军布防最为薄弱的东翼,另一方面派兵包抄宋军后路,焚烧宋军补给和辎重,一时间狼烟四起,形势急转直下。
王继忠急忙率兵去救,因为身穿官服,被辽军盯上。辽兵认定他是个重要人物,将他团团围住。危急关头,总指挥王超等宋军将领一看形势不妙率先跑了,丢下王继忠孤军奋战。
《宋史》用了三句话描述当时王继忠的状况,“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王继忠与部下且战且退,战至白城,由于寡不敌众、筋疲力尽之下被敌俘获,宋军全军覆没。这与杨家父子的陈家谷口血战有类似之处,主将与监军临阵撤退,副将血战到底,只不过时间和人物发生了转换,故事与历史在这里有着诸多的重合。
当时的行营都部署、先行撤回定州的最高指挥官王超,以为王继忠战死,派使者向宋真宗作了汇报。真宗对王继忠进行了隆重哀悼,下诏追赠他为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又给他的四个儿子封了官。
望都之战对宋人的触动很大,宋真宗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震痛”,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实力,宋朝廷重新调整人员和兵力部署,杨延昭被任命为前线都巡检使。
再说被俘的王继忠。《宋史》对他入赘辽国的过程没有记录,《辽史》的记载也非常简略。不过根据现有的史料,有些问题还是可以搞清楚的。辽军俘获王继忠之后,把他押送到炭山,萧太后亲自出面,招降了王继忠。
萧太后招纳王继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王继忠的身份很特殊,既是高官又是皇帝的亲信,如果将他招降,其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将是非常巨大的;第二,王继忠“姿仪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