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 第32章完结

第32章完结

铁镜公主闻讯赶来,萧太后撂下一句话,无论是谁,一律不准求情。^y/u`e¨d+u.d^i?.~c-o~m?

公主问道:母后若把驸马斩了,叫我以后依托何人? 太后说,大不了再给你招个驸马。公主说,再招个驸马,好不好暂且不论,可是阿哥没了亲爹,他长大后会不会埋怨于你?

萧太后一时无话可说,但就是不肯饶恕杨四郎。一来辽国与杨家有血海深仇,二来女儿与驸马合伙骗了她的令箭,这让她气愤难消。

公主又说,母后倒不如当初就把他杀了。太后说,那时我不知道他是杨家的人。公主说,既然当初你不知道就给我招了驸马,现在知道了又要杀他,这岂不是害了我!你怨我骗你的令箭,我满腹的冤屈又该埋怨谁?

萧太后又是无话可说。公主的两个兄弟向铁镜示意:当初是因为太后疼爱阿哥才取得的令箭,现在何不再发挥阿哥的作用。铁镜公主就又在阿哥的屁股上拧了一把,阿哥“哇哇”大哭起来。

公主趁机喊道,小畜生,你闹也没有用,太后要杀你爹,你娘也不想活了。·小/税_C*M¢S/ ·追+罪~新!彰-踕_说着,把阿哥往太后怀里一塞:母后,阿哥就交给你了……

阿哥的哭声一阵阵钻心,萧太后钢硬的内心开始柔软,萧家的几个兄弟乘势说情:太后,为了阿哥,你就放驸马这一回吧;驸马平日里对你忠心耿耿,这次去瞧他的老娘,也算尽了他的一分孝义……

事已至此,萧太后只好就坡下驴:既然大伙都替驸马说话,我也不做这个恶人了,恕驸马无罪!

四郎探母引发的风波就这样平息。

《四郎探母》是生、旦唱腔成就较高的传统京戏,又名《四盘山》,也叫《北天门》。该剧淡化战争,突出人情,强调人性美,充满人情关怀和人文色彩,因而流传甚广,很多人都能哼唱几句,是京剧的保留曲目,也是春节晚会特别是春节戏曲晚会的保留曲目。

整部《四郎探母》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抒发着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丸?夲~鰰,颤¢ ¨冕′费.阅_黩?亲情至上的原则在这出剧中无处不在,大敌当前,生死决战当前,杨四郎考虑的不是双方的胜负,而只关心能否见上老母一面;铁镜公主为圆丈夫心愿,甘冒杀头罪名骗得令箭;萧太后军令如山,却因外孙一哭而大动柔情;老太君放杨四郎归辽,担心的是铁镜公主为盗令箭而受到处罚……

在这些看似不太可能发生的故事里,亲情与战争无关,人情超越了战争。在这里,爱超越了恨,情盖过了仇,恩化解了怨,爱恨、恩怨、情仇,都有了一个算得上完美的了断。

《四郎探母》把人性关怀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1949年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段日子里,《四郎探母》被很多人所不能理解,一度被视为汉奸戏,受到了很多批判和抨击。

批判者认为,《四郎探母》同情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英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最有代表性的是1963年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四郎探母〉的由来及其思想倾向》。

后来形势日渐宽松,人们不再以政治标签划分人群,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四郎探母》的看法。许多人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不能成立,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

不管双方对《四郎探母》思想倾向有何不同评价,但都认同《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该剧结构严谨,情节流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也是《四郎探母》历经波折依然传唱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两国不和常交战”、“各为其主夺江山”的年代,“血流成河尸骨堆山”。战争不仅让无辜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对杨家将、萧太后这样的豪门造成了无以复加的摧残。他们既是亲家又是仇家,杨四郎与铁镜公主的婚事,使两家、两国陷入了爱恨交织之中,被连绵不断的不幸阴影所笼罩。

以往的杨家将故事,在“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桎梏之下,母子、夫妻、手足、母女都只是一种机械概念,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