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深以为然,历史上太原出了太多的开国皇帝,估计跟这“龙城之兆”有很大的关系,他决不想此处再出危及自己皇位的帝王。+m_i!j+i~a_s~h,e`._c+o!m/为了防患于未然,当然必须尽快铲除“龙脉”。于是宋太宗下诏削平系舟山,改名“拔龙角”,同时,撤销藩镇建制,改太原城为平晋县。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宋太宗还不放心,担心龙脉犹存。为了斩草除根,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摧毁太原城。为此他下诏焚城,要求城中的僧人、道士及豪民迁往洛阳,普通百姓迁居并州。
宋军纵火时,城中尚有大批百姓,他们或因不愿撤离,或是来不及撤离,都被活活烧死。一时间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晋阳古城火炮冲天,喊声惊天。此后,宋太宗又下令引汾水、晋水灌城,将古城的废墟冲洗一空,企图毁尸灭迹,把晋阳彻底抹掉。
“南人鬼巫好基祥,万夫畚锸开连岗”,第二年,赵宋王朝在晋阳东北方向的唐明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地建筑新城,用以安置流民,这就是今天的太原市。¨优!品\小.税.旺¨ ,毋`错¨内_容`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新城里一律不修“十”字街,只铺“丁”字路,以示斩断了龙脉、钉破了城堡。
弥漫在城头的遮天浓烟可以慢慢散去,印刻在晋阳人民心中的创伤却一直无法抹平,焚城之患经年不散,焚城之痛多年犹存。“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是控诉,是冷嘲,也是指斥。这种情绪终宋一代都很强烈。
赵光义占据晋阳后曾到晋祠游览,发现唐太宗在此处立有“贞观碑”,记载了这位“贞观天子”的煌煌盛业。赵光义为之怦然心动,唐太宗是他的偶像,许多事情他都愿意效仿,为了也能流芳百世,他在晋祠立起一座“太平兴国碑”。但当地百姓并不买账,“贞观碑”受到后人的精心呵护,千百年过去了仍然完好无损。/x~t,i¨a~n\l*a`i/.`c/o,m·而“太平兴国碑”被百姓所唾弃,碑文早已被刮剥净尽,俨然成了一座“无字碑”,被冷落在胜瀛楼北面的台基上。
宋太宗在太原犯下了滔天罪行,自己却浑然不觉,还要评功摆好。“皇威争一瞬,民意重千秋”,宋朝欠太原人民的账太多,《宋史·礼志》提到,北汉平复77年之后,旧城的百姓仍有不肯入住新城的,所以建议朝廷要宽其赋税,除其徭役,免除他们的后患,这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晋阳百姓与宋朝廷间深深的芥蒂。
宋太宗焚烧晋阳堪称历史上最为残酷和昏庸的决定之一,不仅给晋阳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为宋朝之亡埋下了祸根。
晋阳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以晋水流经其北而得名,传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初封于此。后代历经北齐、唐、五代的不断经营,成为北方军事重镇,又是三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天下名藩巨镇,无有出其右者”之誉,堪称“北门锁钥”。
唐朝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统一全国后,将晋阳定为北都,不断整修扩建,晋阳城由跨越汾河两岸的三座城池组成,方圆达40余里,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十分坚固,成为拱卫北方的重要屏障。“安史之乱”中,叛军攻破了洛阳、长安东西二京,唐玄宗逃往四川,十万叛军合攻太原,守将李光弼依据坚固的城池,以不足万人的地方武装,坚守50余天,终于击退了敌军,并以此为根基,收复了大批失地。
后来,由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赵光义又摧毁了这一北方的名藩巨镇,黄河以北成为敞开了大门的庭院,终于导致金人侵入,汴京失陷,北宋覆亡。从此以后,中国汉族封建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和争战中,开始由强变弱,处于下风。这不只是一座城池的悲剧,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一般的杨家将故事都讲杨家父子如何尽忠赵宋王朝,但晋剧却更多的是表现杨业被陷害的无奈与悲凉,很少写杨家将如何杀敌,如何边关立功等等。鉴于北汉军民与宋朝廷这样的历史渊源,其中的缘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