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之际问世的宋濂的《杨氏家传》、王世贞的《宛委余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都对杨家将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著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今天留存下来的京剧经典,经过广大观众不断选择淘汰、几代艺人千锤百炼,已经与杨家将故事的传统主题大异其趣。战争场面描写不多,绝大多数是以战争为背景,抒发战争中人的悲欢离合,如《托兆碰碑》、《五台会兄》、《洪羊洞》、《太君辞朝》、《四郎探母》等等,描写战争中骨肉离散的感伤故事,内容中充满了控诉与悲愤。这些戏基本都是抒情歌剧,京剧行话叫“唱功戏”。
《托兆碰碑》(又名《李陵碑》),写的是杨继业之死。在传统故事里,杨家将“尽忠报国”是核心主题,但在京剧里,核心变为抒发骨肉离散的悲痛与绝望。杨继业是因为军事与精神的双重绝望,才碰死“李陵碑”的。他因受上司潘洪陷害被困两狼山,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饥寒交迫之中又梦见搬救兵的儿子浑身是血前来托梦,最终陷入绝望,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