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到了宋宁宗嘉泰二年即1202年春天,针对当时私史愈来愈多和民间争相传诵的现实,谏官上书要求下诏禁止野史流布,并在奏疏中开列了北宋以来较为著名的私修史书,《东都事略》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赫然在录。)
随着北宋史料的不断披露,杨家将故事出现了传说与史书并行的特点。宋代的小说、话本都强调“事有源流”,“小说纷纷皆有之,须凭事实为根基”。
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四所列全院本,北宋时已有短剧《打王枢密》,也就是说,杨家将故事早在北宋时就已搬上了舞台。南宋更是有不少杨家将的话本流传,如《杨令公》、《五郎为僧》、《杨志卖刀》等,故事已相当丰厚,且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据宋末元初罗烨的《醉翁谈录》甲集记载,这些话本的主要内容都源于北宋的口碑传说。
《杨志卖刀》被吸收进了《水浒传》,该书
第十二回杨志自报家门,“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之孙”。杨志是否为杨业后人无法确证,但宋时确有杨志其人,为“巨寇”,宋徽宗宣和四年接受招安,被任命为锋将军,曾随童贯征辽。宋钦宗时,靖康元年,金兵犯宋,他随种师中救援,败于盂县,后下落不明。杨志当为北宋晚期人,因参加过抗金、抗辽战争,在以抵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杨家将故事中,民众把他纳入杨家将人物系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