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和荆州,均指长江以北的北扬州(淮南郡)和北荆州。提到吴国的扬州和荆州,则指长江以南的南扬州和南荆州。
魏国和蜀国的主战区集中在西部的雍州(今陕西省一带)和凉州(今甘肃省一带)。
东战区、南战区、西战区是魏国最重要的三处门户。出于安全考虑,镇守这三大主战区的最高军事统帅无一例外都是深得曹氏信任的重臣。而曹丕最信任的人,除了本家远亲(近亲是他的亲兄弟藩王,最不得曹丕信任)外,首推夏侯氏。
曹丕刚继王位不久,恰逢东战区统帅——夏侯氏大佬级人物——夏侯惇病故。夏侯氏和曹氏同乡,两家交情极深,世间甚至盛传曹操的老爸曹嵩原本就属于夏侯氏一族,是被夏侯氏过继给大宦官曹腾的,按照这个推论,曹操与夏侯惇当为同族兄弟,这说法最早源于吴国人撰写的小说《曹瞒传》,但必须要说,其可信度接近百分之零。
首先,曹氏和夏侯氏两族频繁通婚,曹操的妹妹嫁给夏侯渊(夏侯惇的族弟),曹操的女儿嫁给夏侯懋(夏侯惇的儿子),以曹操对儒家礼教观的重视程度看,若是同族,必定不会做出这种违背人伦的事。还有件事可以视作曹操并非夏侯氏后人的佐证。就在夏侯惇出殡那天,曹丕率领群臣在邺城东门吊唁(当时他还没搬到洛阳)。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曹丕此举不合乎礼法,因为皇帝为同族发丧应该到宗庙,而非城门口。孙盛的态度代表东晋时代人们的普遍观点——曹丕就是夏侯氏后代。姑且不提曹丕当时的身份是魏王而非皇帝这个低级错误,单从这事来看,恰恰证明曹丕根本没把夏侯氏认作自己同族。有人猜测曹丕是欲盖弥彰,故意隐瞒自己和夏侯氏之间的关系,但这显然没有必要,因为夏侯氏属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门世家(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曹嵩过继给宦官当养子又世人皆知,倘若曹嵩真是出自夏侯氏,就算认了也绝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