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 > 第32章完结

第32章完结

狶韦氏说:“自古相传,怎能说是迷信?”

庄周问:“孔子既然不信鬼神,为何主张‘祭神如神在’?”

庄全说:“孔子认为,三代之礼既有因袭,又有损益。/精~武¨暁?税\枉· !已′发.布,最~欣/彰~截*祭祀鬼神,有利于约束人心,淳厚风俗。”

庄周读毕《尚书》,请教裘氏:“夫子曾说,君主为本,臣民为末。为何《虞夏书·五子之歌》记载大禹之言,却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裘氏说:“人必以首为本,以足为末。民若无君,如人无首。《虞夏书》、《商书》不可尽信,唯有《周书》可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虞夏书》、《商书》而言。”

庄周未解疑惑,回家又问庄全。

庄全回答不出。

庄周去问子綦,庄全又跟随而去。

庄周问:“孔子推崇尧舜,不推崇大禹。~萝′拉¢暁-税′ ?更?欣¢醉+哙^墨子反对儒家,既推崇尧舜,更推崇大禹,是否与大禹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关?”

子綦说:“正是。孔子之徒传习《诗》、《书》、《礼》、《乐》,不管《诗》、《书》、《礼》、《乐》原义,而是随意解释,任意取舍。《诗》、《书》、《礼》、《乐》的个别语句合于孔子之言,孔子之徒就寻章摘句,视为依据。《诗》、《书》、《礼》、《乐》的许多语句不合孔子之言,孔子之徒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庄全说:“庄周之疑,我也从小就有,老师也像裘氏一样回答。如今庄周问起,我才发现老师并未说服我,只是我相信老师,不再追究。先生认为,究竟是大禹之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确,还是孔子之道‘君主为本,臣民为末’正确?”

子綦说:“大禹之言正确。”

庄全问:“先生有无依据?”

子綦说:“本末之言,取义于树。·我?地+书?城/ !首·发_树之本在下,树之末在上。本即树根,可以喻下、喻足、喻民,怎能喻上、喻首、喻君?末即树梢,可以喻上、喻首、喻君,怎能喻下、喻足、喻民?大禹之言和墨子之道,取义正确,均未颠倒本末。孔子之道,取义错误,颠倒本末!”

庄全大惊:“先生之言,真是前所未闻!那么老聃之道,以何为本,以何为末?”

子綦说:“《老子》明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君王尽管居上为首,然而属末不属本。臣民尽管居下为足,然而属本不属末。老聃之道,承续《归藏》泰道,主张君柔臣刚,因而以民为本,以君为末。孔子之道,承续《周易》否术,主张君尊臣卑,因而以君为本,以民为末。”

庄全震惊至极,喃喃自语:“看来我自幼所学所信的孔子之道,确有许多可疑不通之处。”

十一 商鞅入秦进言三道,庄习礼乐得闻真君前359年,岁在壬戌。庄周十一岁。宋桓侯二十二年。

周显王十年。秦孝公三年。楚宣王十一年。魏惠王十一年(晋悼公十年)。韩昭侯四年。赵成侯十六年。田齐桓公十七年(姜齐幽公十六年)。燕文公三年。鲁恭公二十四年。卫成侯十三年。越王无颛二年。中山桓公四十四年。

魏惠侯东迁大梁,称霸中原,争霸天下,首要目标是贬黜三晋宗主晋君,确立魏国的三晋盟主地位。

韩昭侯去年朝拜魏惠侯,今年奉魏惠侯之命,攻取了晋悼公的食邑屯留(山西长治),及其周边之地尚子(山西长子)、涅邑(山西武乡)。

魏惠侯、韩昭侯又邀约赵成侯,把晋悼公迁至端氏(山西沁水)。

三晋从此不再奉晋君为宗主。

卫人商鞅,鉴于弱卫依附强魏,在卫难以施展抱负,于是离卫至魏,投靠魏相公叔痤。

三年前,魏惠侯不听公叔痤之言,不用不杀商鞅。两年前,魏惠侯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