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这两部书你是怎么得来的。”
霍东觉说道:“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有个习惯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喜欢晨跑,跑完后就开始习武,就在东陵公园练拳的时候,就遇到赫连章老爷子。”
于是霍东觉如何遇到赫连章,又是怎么到的他家,他又是怎么样赠书等等说了一遍。
霍东觉最后说道:“赫连章爷爷说,您才是真正医学界的泰斗,如果遇到您,让我好好的跟您学,那绝对没错,只要我肯努力,跟您在一起学个三年五载的,我的医术绝对能达到巅峰造极的程度,赵伯伯从今天起,我就正式拜您为师了,我要跟您好好学习医术,老师在上,请受弟子霍东觉一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霍东觉说完就要下跪,赵无极一把,就把霍东觉给拉住了,说道:“东觉啊,你这是干什么?我不兴这套,教你医术可以,不许行跪拜之礼,以后你还是叫我赵伯伯即可,如果你要叫别的称呼,我就不教你了,不但不教你,这两部书也是我的了,我理都不会理,反之我会倾囊相授,把我毕生所学全部都教给你。”
霍东觉说道:“好,赵伯伯,咱们就这么定了,您老就给我讲讲这两部书呗。”
赵无极拿过《四圣心源》说道:“《四圣心源》是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着作。,6*妖*看¨书`罔- ¨首*发′
《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着作。
1749年(乾隆十四年,己巳),春节过后,黄元御按自己的“之”字治学方法,从黄帝、岐伯、张仲景和秦越人的医学观点出发,撰写一部进一步阐明《伤寒论》内在含义的着作。这种治学方法,非常有效,所以他很快起草出《四圣悬枢》的初稿,着重分析了“瘟疫痘疹之义”。从二月开始着述《四圣心源》,对“四圣”的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但拟出提纲,作出要目后,因为有事而隔断了。他在后来回忆这个写作的开端的想法时说:“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事,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充分反映出黄元御的学术思想特征和医学实践经验。
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腑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
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四圣心源》续成后,黄元御回顾此书的写作过程,从1749年二月开始,到1752年完稿,前后四年的时间内,没有安排过专门的撰着时间,也没有着述出一套完整的书稿来。虽然以往多是穷愁的境遇,但可惜的是放走了一些闲暇的时间。尽管皇帝赐以“妙悟岐黄”称誉,十分器重自己,但是自己却不能依赖皇恩不思进取。自己能在医学研究上做出有益贡献的时间已经有限了,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抓紧时间,完成对“四圣”典籍的注释和阐述。”
接着赵无极又详细的讲解了,卷一天人解: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着,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