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46集:巩固胜利成果

第246集:巩固胜利成果

下,打起了快板,清脆的竹板声吸引了不少人围观。她旁边的男队员则用粉笔在墙上画漫画:一边是日伪拿着皮鞭抽打交不出“良民证”的百姓,另一边是根据地战士和民众肩并肩炸毁登记处,旁边还写着大字——“自己的家园自己保,不当鬼子的顺民!”

林先生也带着几个学生帮忙,他们挨家挨户分发油印的传单,上面印着根据地的政策:“减租减息”“人人有地种”“反对日伪一切苛捐杂税”。¨k`e/n`k′a*n*s+h·u′.¢c¢o^m/传单的末尾还印着一首顺口溜:“鬼子来了像虎狼,烧杀抢掠似豺狼,军民一心齐反抗,赶走强盗见太阳!”

王寡妇拿到传单时,正抱着孩子在临时搭的窝棚前熬粥。她不识字,便让旁边的林先生念给她听。听到“以后不用给鬼子交人头税”时,她眼里泛起了泪光:“真的吗?林先生,以后不用再把仅有的几个窝头交出去了?”

“真的,王嫂子,” 林先生郑重地点头,“这是根据地的政策,只要咱们跟着抗日力量走,就能过上好日子。”

宣传队不仅动口,还动手。他们帮着百姓一起修房子,在劳动中跟大家拉家常,讲根据地的故事:“我们那儿啊,老百姓自己选村长,种地交完公粮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孩子们都能上学堂……”

这些新鲜事像种子一样撒在百姓心里。起初还有人担心“鬼子回来怎么办”,但看到战士们帮着修房、送粮,宣传队天天在身边讲政策、鼓干劲,心里的担忧渐渐被希望取代。年轻人开始主动找到赵刚和老陈,问:“我能不能加入武工队?”“我想给地下党送信,行不行?”

赵刚和老陈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欣慰。他们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组织了“民兵队”,让这些年轻人跟着战士们学习站岗、放哨、识别汉奸。“保家先得自强,” 赵刚在民兵队的第一次集会上说,“你们不仅要保护望安镇,还要把这种力量传到周边的村子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重建家园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战士们把带来的工具分发给百姓,会木工的教大家做梁架,会泥瓦的教大家和泥砌墙。赵刚特意安排人把日伪用来关押“反抗者”的土牢拆了,拆下的砖石用来修补百姓的房屋。当最后一块刻着屈辱的砖石被砌进新房的墙里时,围观的百姓们爆发出一阵欢呼。

李木匠的铺子最先修好,他特意做了一块新的匾额,上面刻着“同心坊”三个字。“以前是我自己吃饭的铺子,” 他摸着匾额感慨,“现在不一样了,这是咱们大家同心协力的地方。以后谁需要修个啥,都来这儿,不要钱!”

晚上,镇中心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宣传队生起了汽灯,给大家演话剧。剧里演的是日伪如何欺压百姓,地下党如何暗中联络,根据地战士如何里应外合打跑鬼子。当演到百姓们团结起来砸毁“良民碑”时,台下的王寡妇、张屠户都跟着大声叫好,不少人眼里含着泪。

话剧结束后,老陈站到台前,举着一盏马灯:“乡亲们,今天咱们能坐在这里看节目、烤火,是因为咱们团结起来反抗了。可鬼子还没完全赶走,周边的镇子还有很多乡亲在受苦。咱们望安镇开了个好头,接下来,要把这把反抗的火,烧到更远的地方去!”

“老陈说得对!” 赵刚接过话头,“我们打算以望安镇为中心,成立‘抗日救国会’,不光管咱们镇,还要联系周边的村子。想参加的,明天到我这儿报名,咱们一起商量怎么把日伪的统治彻底推翻!”

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激动的脸庞。林先生第一个站起来:“我报名!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 接着,李木匠、张屠户,还有几个年轻的民兵都纷纷站起来,大声喊着“我报名”。王寡妇抱着孩子,也使劲点着头:“我虽然不能打仗,但我能给大家做鞋、做饭,也算一份力!”

那一晚,望安镇的篝火很久才熄灭。火星飘向夜空,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预示着更广阔的反抗即将到来。赵刚和老陈坐在篝火旁,看着不远处正在搭建的新房屋,听着窝棚里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和百姓的谈笑声,知道巩固胜利成果的路才刚刚开始,但只要军民一心,这烽烟过后的家园,必将在废墟上重新焕发生机,而抗日的火种,也必将以望安镇为起点,燎原整个沦陷区。

接下来的日子,望安镇成了周边地区的“榜样”。抗日救国会迅速成立,赵刚和老陈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林先生负责宣传,李木匠负责后勤。他们派人到周边村子联络,把望安镇的经验传出去:如何组织民众,如何开展宣传,如何在日伪的眼皮底下进行反抗。

宣传队的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