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港综之江湖 > 第105章 土壤

第105章 土壤

雅加达的雨季进入尾声时,陈然站在洪兴大厦顶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E,Z!暁¨税\枉/ \哽/歆.罪¢全-手机在掌心震动,是高晋发来的消息:"首批三百名移民青年已完成语言培训,明天上午十点在会展中心开宣讲会。"他低头看了眼日历——距离提出"洪兴新家园"计划,刚好过去三个月。

"然哥,苏晓芸女士来了。"助理敲门进来通报。

苏晓芸穿着件蜡染衬衫,手里抱着个牛皮纸袋,发梢还沾着雨珠。"我在唐人街碰到位老侨领,"她把袋子递给陈然,"他说要给'新媳妇'们准备见面礼。"

打开袋子,是一摞手工刺绣的盖头,红底金线,绣着并蒂莲和印尼的腊肠树。陈然摸了摸最上面那幅,针脚细密,带着股熟悉的茉莉香——像极了母亲当年给他缝的虎头鞋。

"我在想,"苏晓芸拉过椅子坐下,"光给车房不够。"她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昨天我去棉兰,有个姑娘说,她爸妈担心'嫁去外乡受委屈'。我们得让本地家庭看到,洪兴的媳妇不只是'嫁过来',是'一起扎根'。"

陈然想起上周在移民宣讲会上,有个叫阿玲的爪哇姑娘举手提问:"如果我和陈航结婚,孩子能上华校吗?能学印尼语吗?"当时他当场拍板:"洪兴城的学校,双语教学;孩子的户口,按印尼法律走;要是想回中国读大学,集团出奖学金。′微*趣/晓.说- ,哽?薪\最-全."

"晓芸,"他从抽屉里取出份文件,"这是刚批的'新家园计划'细则。"文件里夹着张照片,是昨天在工地拍的——洪兴城的奠基坑里,工人们正把刻着"洪兴新家园"的花岗岩基石埋进去,旁边站着穿传统服饰的本地长老和华商会代表。

宣讲会比预期更热闹。会展中心的大厅里挤了两百多人,有扛着相机的年轻小伙,有攥着户口本的中年父母,还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陈然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阿玲举着话筒的手,心跳突然快了半拍——那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把"移民"二字说得如此温柔。

"有人问我,洪兴为什么要搞'新家园'?"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我想说,'要把根扎在这儿'。现在,我们不是'外来者',是'归人'。兰兰文茓 追最薪章踕"

台下响起掌声。阿玲第一个冲上台,举着话筒的手还在抖:"陈总,我阿爸说,要是洪兴能帮他在香蕉园找份工作,他就同意我和陈航结婚!"

陈然笑了:"阿玲,你阿爸的香蕉园,下个月就签承包合同。"他转向台下的高晋,"高晋,把'洪兴农业合作社'的方案拿出来。"

高晋推了推眼镜,投影屏亮起——成片的香蕉林、现代化的冷链仓库、挂着"洪兴-本地农户合作"牌子的加工厂。"我们承包了加里曼丹的三千亩香蕉园,"他说,"优先雇佣新移民家庭,技术培训、保底收购价、孩子上学补贴,一样不少。"

散场时已近黄昏。陈然站在会展中心门口,看着阿玲拉着陈航的手跑向停车场,两人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苏晓芸递给他杯热咖啡:"刚才有位阿婆拉着我,说她孙女从小到大没穿过新衣服,现在洪兴要给新娘子备嫁妆。"

"嫁妆?"陈然挑眉。

"对。"苏晓芸翻开手机,是张照片——二十个红漆木箱码在洪兴仓库里,每个箱子上都贴着"百年好合"的红签,"我让人按印尼传统准备的:金饰、刺绣床品、还有...阿婆说要加盒茉莉花膏,说是'定情信物'。"

陈然的手机震动,是高晋发来的消息:"洪兴城一期工程进度:住宅楼封顶,学校主体完工,商业街开始招商。预计下个月,第一批三百户家庭入住。"

三个月后,洪兴城的落成典礼在晨雾中举行。陈然站在城门口的牌楼下,看着"洪兴新家园"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牌楼两侧,左边是华人传统的石狮子,右边是印尼的迦楼罗神鸟,底座上用两种文字刻着:"根扎深土,叶向蓝天"。

一百对新人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新娘穿着改良旗袍,头戴苏晓芸准备的刺绣盖头;新郎西装革履,胸前别着洪兴的徽章。陈然作为主婚人,亲手为第一对新人——阿玲和陈航——戴上戒指。

"从今天起,"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你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洪兴的家人,印尼的家人。"他看向台下的父母们,"你们的孩子会在双语学校读书,会在香蕉园里帮忙,会在安保队里训练——他们会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掌声如潮。苏晓芸站在人群里,悄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