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快穿:是男二又怎样?照不走剧情 > 第163章 农门科举四十

第163章 农门科举四十

韩文远、钱明礼被徐景行突然发难的消息,很快就传扬了开来,不少漕帮人员以及盐商,都对他这个坏他们好事的钦差大臣恨之入骨,恨不得立马将他除之而后快。±鸿a#?特

然而徐景行早预料到自己南下会触及这些人的根本利益,从皇帝手中磨来了五百精兵,有这些兵卫的保护,就算拉足了江南一干人等的仇恨值,他最后也安然无恙。

当徐景行将韩文远和钱明礼戴上枷锁游街示众时,沛云府的老百姓都涌到街上拍手叫好,当然,事情到此还不算彻底结束,他快速的将所有证据仔细打包好,而后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随证据一起送去的,还有一份他花了好几天时间精心推敲的详细的盐政改革方案,把江南盐务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奏折里。

其实,游街示众后的沛云府城依旧暗流涌动,徐景行深知,光靠抓人治标不治本,沉思良久,他命人在城隍庙、市集等人流密集处,竖起十丈高的朱漆公告牌,用大字写着:“凡举报私盐贩运、官吏贪腐者,经查实奖银百两;百姓购盐若遇掺假,十倍赔偿!”

公告末尾还盖着御赐钦差关防,掺了金粉的印泥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引得围观的百姓不住的交头接耳。.萝?拉-小¨说/ -首/发^

次日清晨,官衙门口的举报箱里就被塞满了各种举报信,徐景行拿起其中一张查阅,发现上面写着城西李家祠堂,半夜总有人搬盐袋,那马车车轮印子和官车的一模一样。

如此重要线索,立马就引起了徐景行的重视,当即就派出于小六乔装前往探查,果然在李家祠堂的夹墙里搜出不少品质上佳的私盐来,还顺藤摸瓜牵出三名盐场小吏。

消息传开后,茶馆酒肆里顿时议论纷纷,举报信如雪片般飞进徐景行这位钦差大臣的行辕里。

为了让江南百姓更直观地参与监督,徐景行推出盐政公开日,如每月十五日,盐运使司的库房大门敞开,百姓可随意查看官盐成色,核对账本上的收支明细。

这么做,当即便让徐景行有了收获,毕竟民间还是有奇人在,当场就指出了一册账本里晒盐场修缮费这一项数字有异常,徐景行见状微眯双眼,他没想到,都这种时刻了竟还有人胆大包天的中饱私囊。

徐景行压下心中的不悦,安排人员彻查此事,很快就揪出了虚报工程款的贪官,这种让百姓参与盐政改革的做法,很快就传遍江南,就连最偏远的渔村,都知晓朝廷这次对盐政是动了真格。

关于盐政制度改革方面,徐景行推出了三重铁律:第一,废除盐商世袭特权,新设盐政考成法,将盐税征收与官员考核挂钩;

第二,在各州县设立官盐平价铺,由朝廷直接管控,挤压私盐的利润空间;

第三,启用民间信得过的商人参与官盐运输,每船都由百姓推选的监运使随船监督。·s^o¢e.o\.?n^e^t/

徐景行这种做法,很快就遭到了江南各地方势力的暗中抵制,徐景行没跟他们硬碰,而是巧妙借势,他将改革成效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江南盐政图册》,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京城那位可是缺钱缺得厉害,盐政改革稍见成效,就大大填补了国库的空虚,徐景行不怕得不到这位的支持,果然,看了《江南盐政图册》的皇帝陛下龙颜大悦,特批“江南盐政改革事宜,钦差大臣可行便宜之权”。

得到这种反馈后,徐景行立刻命人将圣旨抄上数百份,命人用锣鼓开道,在江南大肆宣扬,当沛州府盐商准备联名上书,反对徐景行的改革时,围观百姓自发聚集在衙门外,口中还不忘齐齐高喊“还我平价盐”的口号,听得盐商代表脸色阴沉无比。

半年后的冬至,这一场盐政改革至此彻底落下帷幕,往日冷清的官盐铺前,重新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手中提着白花花的优质官盐,价格要比私盐还便宜三成。

与此同时,徐景行在沛云府运河渡口处,当众焚毁了最后一批空白私盐引,火光照亮了岸边新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皇帝御笔亲书的“利国便民”的四个大字。

这场由徐景行发起的牵动朝野的盐政改革,终于在皇权撑腰、民心拥护下,彻底结束,为江南盐务撕开了笼罩已久的乌云,露出透亮的天光。

在徐景行离开江南返回京城述职的最后半个月时间里,江南盐道全部竖起了新碑,白盐运销商的船队浩浩荡荡,船头插着写有官督字样的杏黄旗。

暗处,徐景行安排的巡盐御史乔装成盐商,与各商行眼线互相监视着,而京城,户部新立的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