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提出:“要让餐桌自己‘知道’该多高。”
研发团队尝试了压力传感器、图像识别,最后在黑川的建议下,回归了最朴素的思路——人体感应。餐桌腿内安装了微型雷达,能实时扫描就座者的身高和坐姿,通过算法自动调整桌面高度,误差不超过0.5厘米。更妙的是,当老人起身时,餐桌会微微下沉,形成一个自然的坡度,减少起身时的阻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扶手的设计则藏着更多巧思。表面看是温润的胡桃木材质,内里却嵌入了柔性传感器,能监测心率、血压甚至细微的颤抖。这些数据会加密传输到家属的手机app上,但苏晓特别强调:“不能做成医疗设备的感觉,要让老人觉得这只是个舒服的扶手。”于是工程师们把报警阈值设得非常宽松,只有在出现明显异常时才会提醒,平时只默默记录数据,形成一份“身体年轮档案”。
最让老工匠们感动的是台阶的改造。苏晓否决了所有高科技方案,而是带着团队研究了故宫的“慢坡”设计——用缓坡代替台阶,边缘处用不同纹理的木材做出触觉提示。“老人们的眼睛可能看不清,但他们的脚能‘读’懂木头。”她让工匠在坡沿处雕刻出细密的防滑纹路,就像传统木盆的底部,既防滑又带着手工的温度。
样品完成那天,苏晓把父母接到了实验室。父亲一屁股坐在会“生长”的沙发上,沙发立刻根据他的体型调整了靠背弧度,扶手里传来轻微的震动——那是正在检测他的心率。“嘿,这沙发跟长了眼睛似的!”父亲惊奇地拍了拍扶手。
母亲则对着会自动升降的餐桌发呆。当她坐下时,桌面缓缓降到合适的高度,碗碟摆放的位置也自动调整到她最方便够取的地方。“这样……我就不用伸长胳膊了。”她小声说,眼眶有点红。
几个月后,日本国际养老展上,苏氏的“可成长家具”系列引发了轰动。那组会“感知”、会“适应”、会“记忆”的家具,没有任何花哨的屏幕和按钮,却用最质朴的木材和最精妙的设计,重新定义了适老家具的内涵。当黑川雅之代表团队接过“未来设计奖”时,台下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参观者。
颁奖典礼刚结束,苏晓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背景音里很热闹,还有老人的笑声。“晓晓啊,”母亲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你爸现在成了养老院的‘明星’啦!”
“怎么了妈?”
“就你那个会说话的台阶呗!”母亲笑着说,“只要有人靠近,台阶就会轻轻说‘小心台阶’,用的还是你爸老家的方言!你爸天天带着他那些老伙计在台阶上走来走去,听它‘喊’口号,逢人就说:‘看见没?我闺女做的家具,比亲儿子还贴心!’”
苏晓听着电话里传来的父亲的笑声,还有那句带着乡音的“小心台阶”,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她看着展台上那把复刻父亲藤椅的智能扶手椅,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木头上,泛起温暖的光泽。
也许,最好的科技从来不是炫目的参数,而是让冰冷的金属和木材,都能长出理解岁月的温柔触角。就像那些历经百年的榫卯结构,不需要螺丝和胶水,却能在时光里,稳稳托住每个老去的身影。
喜欢大民富商苏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