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90集:市场回暖与危机

第90集:市场回暖与危机

第三章新兴势力初露芒

真正让苏承宗感到不安的,是一周后在天津北洋商场的偶遇。他去那里考察新式百货公司的运营模式,却在一家名为“大昌机械”的商铺前停住了脚步。橱窗里陈列着精巧的车床模型和设计图纸,玻璃上贴着“承接铁路配件定制,七日交货”的广告,旁边还挂着几张与京奉铁路、津浦铁路签约的大幅照片。

“苏先生?真是稀客。”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从店里走出来,笑容可掬地伸出手,“我是大昌机械的经理,姓李,李铭。久仰苏家产业的大名。”

苏承宗握了握手,对方手掌干燥有力,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锐气。“李经理客气了,我只是随便看看。”他打量着这家装修现代的店铺,墙上挂着的组织结构图和生产流程图让他感到陌生。

“苏先生若是对铁路配件感兴趣,不妨进去坐坐。”李铭侧身相让,“我们刚接了津浦铁路济南段的订单,需要五千套改良型鱼尾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锰钢。”

苏承宗心中一震。正太铁路总局的五千套鱼尾板订单,他原本以为十拿九稳,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改良型?”他不动声色地问,“不知贵公司的鱼尾板有何特别之处?”

李铭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苏先生请看,”他指着橱窗里的模型,“我们的鱼尾板采用了弧面设计,契合度比传统平板高百分之三十,还在关键部位增加了加强筋,使用寿命延长一倍。而且,我们用的是流水线生产,成本比传统作坊低两成。”

苏承宗仔细看着模型,指尖轻轻划过那些陌生的设计线条。他想起自家铁路配件厂还是沿用几十年前的老模具,靠工匠手工打磨,生产周期长,废品率也高。李铭所说的“流水线”和“成本控制”,正是他在英国课本上读到过的科学管理法。

“听说苏先生的工厂还在用熟铁锻造?”李铭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现在业界都在用besser转炉钢了,强度更高,价格还便宜。”

离开大昌机械时,苏承宗的心情变得沉重。他原本以为战争结束,凭借苏家的根基和人脉,市场自然会回到老路。却没想到,一群受过新式教育、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年轻人,已经在悄然改变游戏规则。他们不再依赖关系网,而是靠产品创新和效率竞争,这种打法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

第四章管理革新与传统桎梏

回到石家庄,苏承宗立刻召集铁路配件厂的王师傅和几位老工匠开会。他将在天津看到的模型草图摊在桌上,详细描述了大昌机械的设计和生产方式。

“少爷,这弧面设计不好做啊,”王师傅皱着眉头,“咱们的锻模都是平的,要改模具得重新开炉,费时费力。再说那锰钢,咱没试过,万一锻造不好,废品率更高。”

一位老工匠也跟着摇头:“是啊少爷,咱苏家的鱼尾板在正太铁路用了十几年,从没出过问题,干嘛要改呢?那些新来的毛头小子懂什么,说不定就是花架子。”

苏承宗揉了揉眉心。他预料到会有阻力。苏家的产业能传承至今,靠的是经验和规矩,但这些经验也成了束缚创新的枷锁。“时代变了,”他沉声道,“大昌机械已经拿下了津浦铁路的订单,他们的价格比我们低,质量比我们好,交货还快。如果我们不改变,下次正太铁路的订单也保不住。”

“可少爷,”王师傅依然坚持,“改模具要钱,买新钢材要钱,还要培训工人,这得花多少本钱?万一搞砸了,老掌柜那边……”

提到父亲,苏承宗的语气软了下来。苏世昌虽卧病在床,但在族中仍有绝对权威,老派的管事们也大多站在传统工艺一边。他知道,推行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他想了想说,“先拨两千块大洋,成立一个试制小组,就用边角料试试锰钢锻造,模具的事我再想想办法。王师傅,你带几个人去天津,就说去‘取经’,看看他们的流水线到底怎么回事。”

会议结束后,苏承宗独自来到汇通票号的密室。这里保存着苏家几代人的账本和信件,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他翻出父亲十年前写的一封家书,里面提到“祖宗家业,守成为上,革新需慎”。如今看来,保守或许才是最大的风险。

他走到窗边,望着票号大院里来来往往的学徒。这些年轻人聪明伶俐,却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记账和汇兑,对外面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而大昌机械的李铭,却能将留洋所学与实业结合,迅速打开局面。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差距,更是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的鸿沟。

第五章国际风云起苍黄

就在苏承宗为国内新兴企业头疼之际,一封来自上海分号的加急电报又将他的忧虑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电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