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83集:困境中的突破

第83集:困境中的突破

的惠通洋行。洋行经理皮埃尔正在品鉴红酒,见苏明远进来,耸耸肩:“苏先生,听说你要买生铁?可惜,最近货紧。”

“皮埃尔先生,”苏明远从皮箱里拿出一叠文件,“这是去年你们法商轮船公司拖欠我们的煤炭运费,共计三万两白银。如果今天拿不到生铁,我只好去公董局申请扣押你们的货船了。”

皮埃尔的脸色变了。法商轮船公司确实欠着苏记的钱,若被扣押船只,不仅生意受影响,还会被同行笑话。,k-a′k.a-x`s.w^.!c+o.m,他沉默片刻,按了按铃:“给苏先生开五十吨比利时生铁的提货单,价格按去年的老规矩。”

拿到提货单,苏明远并未松气。他知道,光靠一家供应商不够。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供应商不能只靠一家洋行。”他立刻派人去联络山西的煤老板,用低价煤炭换取铁矿运输的通道;又找到河北的土法炼铁作坊,承诺提供改良高炉的技术,换取稳定供货。

就在苏明远奔波于各个铁矿场时,天津商会的议事厅里正吵得不可开交。盐商巨头王伯年敲着桌子:“修商道可以,但石料钱必须按我的报价来,每吨纹银五两!”他刚从外地运来一批石料,想趁机大赚一笔。

苏承宗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紫檀木扶手。王伯年的报价比市场价高出一倍,显然是想卡脖子。他环视一周,见米商刘老板和布商张老板都在皱眉,知道时机到了。

“王老板,”苏承宗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听说您上个月囤了五千石大米,等着涨价?”他顿了顿,看向米商刘老板,“刘老板,今年江南米丰收,要是有人从上海运来一批洋米,价格比市价低两成,不知道您怎么看?”

刘老板眼睛一亮:“苏东家若能帮忙牵线,刘某感激不尽。”

苏承宗又转向布商张老板:“张老板,我听说天津卫的洋布庄最近到了一批英国细布,正愁没销路呢。”

张老板立刻接话:“苏东家若能搭个桥,张某愿以成本价供应商会所需布匹。”

王伯年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苏承宗这是要联合米、布两行,断他的财路。如果米价下跌,他囤的大米就会赔钱;如果洋布低价倾销,他参股的布庄也会受影响。

“苏承宗,你这是要挟!”王伯年猛地站起来。

“非也,”苏承宗微微一笑,“这叫合作。三行同盟,互利共赢。王老板若肯按市场价供应石料,我们也不会去动您的米和布。”他将一份拟好的协议推过去,“您看,修缮商道的费用按市价分摊,盈利按出资比例分配,如何?”

王伯年盯着协议,手在袖子里攥成了拳头。他知道,自己输了。若不答应,苏承宗真能联合米、布两行让他血本无归。他咬牙在协议上画了押,甩袖而去。

苏承宗看着他的背影,对众人说:“商道通则百业兴。以后我们商会,要像这商道一样,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他知道,这次的胜利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黑水河的疏浚工程才刚刚起步,而三井洋行在铁矿场的暗棋,也才刚刚落下。

三、青龙闸的残梦与朝堂的阴影

入夜,苏承宗在书房摊开青龙闸的图纸,煤油灯的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图纸边缘的朱批已斑驳不清,最后一行是光绪二十年的御笔:“着户部拨款三万两,务期十年内完工。”如今三十多年过去,闸体早已倾颓,只剩下半截石墩在黑水中若隐若现。

“爹,”苏明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这是山西票号发来的密函,说朝廷要查洋务运动时期的旧账,特别是那些半途而废的工程。”

苏承宗接过信,手指在“青龙闸”三个字上停顿片刻。他知道,这不是巧合。王伯年在商会吃了亏,必然会去京城活动。如今甲午战败刚过,朝廷正需要找替罪羊来平息民怨,像青龙闸这样的“烂尾工程”,正是最好的靶子。

“传我的话,”苏承宗将信凑到灯上烧掉,“黑水河疏浚工程,明天就动工。不管花多少钱,十天内必须让挖泥船开进去。”他知道,只有抢在朝廷追查前做出成效,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第二天拂晓,黑水河堤上响起了震天的号子声。苏承宗从天津租来的两艘挖泥船“铁龙号”和“金鳌号”缓缓驶入河道,巨大的抓斗起落间,淤泥被源源不断地抛到岸上。德国工程师站在船头,指挥着工人调整挖掘角度,嘴里不时冒出几句德语。

刘举人带着几个乡绅又来了,这次还多了两个穿官靴的人。“苏东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