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穿书六零:拳打恋爱脑脚踢凤凰男 > 第197章 不懂种地

第197章 不懂种地

因为下雪,其实看不清楚麦田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搜¨搜.小^说*网+ ~首,发/

但是能看出,小七的这一片地是经过用心整理的。

地势平整,地块方正。

田地中间,一条路首通他们住的院子,便于种植收割。

村里的田埂狭窄不平,积雪下盖的都是荒草。

小七种植的田埂却有近半米宽,走在上面稳当的如履平地,田埂上也看不见多少荒草,应该是平时打理的比较干净。

姜淳于站在田埂上,眯眼看老李拨开麦子上的积雪,露出里面绿油油的麦苗。

另一边,为了对比,小张也把村里的麦田拔掉一大片积雪,露出里面略微稀疏的麦苗。

“我怎么觉得你们种的麦子比旁边田里的麦子密。”

“当然密,一亩地多了十五斤种呢。”

提起这件事老李就愁的慌,“麦种我们每亩地用了五十斤,村里人种的麦子,每亩地才用三十五斤,最多也就西十斤。那些老农都说我们胡闹,种的太密肥料不够,到时候反而收成少。”

“五十斤多吗?”

姜淳于是真不懂,虽然空间有农业方面的书,不过大部分都是末世前的。

那时候的气候和土质,还有种子和这个时代都有不同,不能作为参考。

不过她记得空间种水稻,一亩地一斤稻种就够了。*k?u?x*i-n?g~y!y¨.·c\o+m^

麦子和稻子差这么多,是她没想到的。

“我也觉得有些多,但是小七坚持要种五十斤一亩地,我们也没办法的。”

麦子都是单穗,种稀肯定是收不到粮食。

种绸了肥力就要跟上,肥力太过也不行,麦秆不像稻杆强韧,倒伏了反而更减产。

这个点,其实很难把握。

其实这个时候种地,肥料很少,基本都是农家肥。

不过林小七种的是实验田,如果连他这里的肥料都不能保证,那还实验个屁,趁早回去躺平。

老李也怕,稻子亩产超千斤,把小七捧的太高。

小七太年轻。

老话都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如果小七麦子产量能跟上,不说翻倍,亩产平均涨个一两百斤,也能堵堵别人的嘴。

要是麦子产量上不去,就怕有心人会拿这事做文章。

毕竟水稻和麦子一个水田作物,一个是旱田作物。植株、花朵、果实、种植的季节,需要的肥料都有很大的区别。

正常的专家,在某一方面成就很大,因为他们都是只精耕某一品种。

比如培育稻子的只培育稻子,培育小麦的只培育小麦,很少去插手其它的农作物。^s^a?n?g_b/o\o+k!.`c?o·m?

小七种了水稻,按照常理,应该把收割后的稻田翻耕,经历一冬天的暴晒和上冻,等春天再继续插秧育种。

但是小七不听他们的,非说闲了一季就要少收那多粮食。

这个时候,哪有老百姓舍得让地闲着的。

姜淳于不懂种地。

但是林小七的地和村里的地比,还是很明显能看出区别的。

首选是水源。

林小七的地离运河很近,且不是滩地,就算雨水多,也不怕被淹。

因为靠运河,灌溉排水就十分方便。

难怪村里人说这片地是地主老财留下的最好的地,肥沃平整旱涝保收。

不过,林小七种这地也不是白种,当初说好是要给村里交良种的。

不是稻子,而是更贵更难得的良种。

当初在村里划地,说好每年一亩良地给村里三百斤的良种,一半稻种一半麦种。

另外二十亩旱地,是村里免费送给林小七种的。

二百亩,就是八万斤良种。

别看只有三百斤,这数字可不小。

平时村里种的地,要人工要肥料要种子还要除草护理,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水稻也就能收个五六百斤。

麦子就更难说,因为麦子种植时间长,且需要肥力也多。

运气好能赚点,运气不好,还要倒贴。

林小七种了村里的地,每年给的可不是粮食,是良种,这区别也很大的。

秋收的时候,林小七的地一亩收了一千多斤,当时村里人都轰动了。

村里的稻子都不收,全部跑到林小七的地里帮忙。

要不是林小七早有准备,派了人拦着,还不知道要被这些人薅回去多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