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 > 第454章 迫不及待的李承乾

第454章 迫不及待的李承乾

李世民不提太子李承乾倒也罢了,一提到太子李承乾,长孙皇后的脸色顿时就变了。+0`0·小,说′徃+ *埂+歆_最.哙\

只见她放下密信,朝着李世民话里有话的说道。

“二郎,你还好意思说?将边疆运粮的任务,交给一国储君的承乾。”

说到这,尽管长孙皇后在看到李恪再次立下军功,也知道李世民这是有意的锻炼、培养李承乾。

但语气中仍带着几分心疼道:"这孩子身为太子,身系国本,您怎能让他亲涉险境?朔方粮道屡遭突厥袭扰,前几日还传来运粮队遇伏的急报……’

长孙皇后十指无意识地绞着绢帕,绣着并蒂莲的帕角,直被攥得揉成一团。

李世民猛地一拍脑门,显然这时候也反应过来。

这个问题不该问长孙皇后。

只是事已至此,问都问了,也只能尽量劝解道。

“观音婢,都告诉你好几遍了,承乾只负责将粮食运到幽州,亦或者云州,那里现在都是大唐境内,不会让他去前线冒险的。"

李世民放柔了声音,伸手轻轻覆在长孙皇后攥紧绢帕的手上。

“朕也是想让他历练一番,那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又没有见过太多的风浪,若想坐稳储君之位,光读圣贤书不够,得知道粮米从何而来,兵戈如何止息。”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体恤民情、明察时势的君王。”

“并且,从长安到幽州,沿途皆是驻有重兵的州府,每十里设一驿站,百里建一卫所,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长孙皇后闻言,眼见李世民将一切安排的妥当,一下将自己心里的隐忧给打断了。

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正所谓:“知子莫如母”。

在她看来李承乾这孩子,聪慧伶俐,也继承了他父亲的才思敏捷,只是性子执拗、焦虑,缺乏主见。

要知道在去年狩猎时,李承乾因为差点误伤了李世民。

从那以后,他就总把自己时常关在东宫,连太傅授课都心不在焉。

长孙皇后开导了他许久,他这才慢慢恢复过来。

她担心,见到李恪在草原上立下这么多战功,李承乾心里会生出不必要的比较,甚至钻了牛角尖,也想到带兵进入草原。

见到李世民正处在高兴中,长孙皇后便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勉强露出一丝笑意道。

"还是二郎思虑周全,是妾身多虑了,至于承乾,那孩子自从在你这里接到了运粮的任务,就变疯魔了一般,整日带着东宫的护卫跑到户部,说是要亲眼看着粮草上船,他才安心。+k\k^x′s?w~.-o/r?g\”

说话间,她眼中也慢慢有些些许欣慰,笑着说道。

“今日,我去给他送汤圆,听东宫里的内侍说,太子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抱着运粮粮簿,带着侍卫们跑去了太仓。"

长孙皇后说到这里,眼中泛起温柔的光,"那孩子还说,既然父皇将这般重任交给他,他定不能辜负父皇的信任。"

李世民听着,神色渐渐柔和下来,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

"这孩子...倒是有些像朕年轻时的样子了。"

.....

太仓,位于太极宫宫城西北角,掖庭宫之北,是全国最大的粮仓。

比起长安码头那种主要用于民用的码头,太仓有专用的码头,专供朝廷调运军粮物资之用。

此时的太子李承乾正带着两位年轻的官员,正站在太仓前的石阶上,望着漕工们将一袋袋军粮装入朝廷运粮的官船。

初春的阳光洒在他清俊的面容上,映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杜荷,按照这个速度,剩余的军粮什么时候能够装完。”

听到太子李承乾的话,站在李承乾身旁,抱着两本厚厚账簿的青年,连忙将账簿打开快速翻了几页,回道。

"回禀太子殿下,下官方才核算过,以现有漕工三百二十人计,最迟明日午时便可装运完毕。"

这位身穿绿色官服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杜如晦的儿子,杜荷。

在历史上曾娶了李世民的第十六女城阳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最后,因为参与到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败被斩。

只不过,现在的他,尚无尚公主,只是作为太子府的一名普通属官,跟随在李承乾身边历练。

他手中的账簿密密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