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昭昭日月 > 分章完结阅读61

分章完结阅读61

另一辆缓缓移来的藤笼飞车,收藤笼的衙役望着他一笑,掂量两枚钱说:“我们锦王殿下有谕,锦州的规矩,老幼妇孺分文不取。异地来客价格加倍。十枚通宝,分文不得少的。”

太宗哭笑不得,反问他说:“你们锦王殿下,可也不是本地人。”

心里在想这麟儿搞些什么名堂。

“嘚,我们锦王殿下可也是你这村夫指手画脚的?”衙役认真的说,眼睛一瞪,模样有趣。

太宗忍不住好奇,坐上那飞笼。也不顾左右齐声规劝,他只带上了温公公上了一个吊笼,晃晃荡荡的在空中而行。

“奇了,真奇了,皇上您快看,那里,云在脚下飘。”温公公惊喜的叫嚷,“那里,那里是什么?”

一排排藤笼来往频繁,这锦州之地势难,这样果然是个好法子。

“昔日我们锦州的物产富饶,可惜都出不去大山,没路。这两个山间的人也几乎老死无往来。自三年前锦王回到封地,可是为百姓牟了不少好事。减捐税以逸待劳都不说,就说这藤笼,收了多少钱,又便利了多少人走出大山。”摇辘轳的老汉喋喋不休的对太宗说,太宗扮作商贾倒有几分像,摇了折扇“哦?”了一声将信将疑,目光却停留在往返山间的麻绳缆绳上挂的一个个藤笼。

偷天换日

“皇……主人,看,那是什么?”温公公惊得指了脚下山壑中一带河流中拥的鲤鱼头般的河流,夹了两山,浩浩汤汤。

太宗顺了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一片天工鬼斧般的江堰。记得洪水泛滥,锦州平原总是汪洋一片,自先皇在位就屡屡有灾情报来;更怕遇旱灾,便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水患不断时,鲸吞良田,侵扰民生。

“这个呀,是我们锦王殿下带人炸山凿渠修建的锦江堰,效法昔日都江堰建成,这大水一来,泥沙分流,再没了水患。”老隶卒一边手拉索绳一边大声解释,自豪的炫耀说:“我家三个小子,都参与了修建锦江堰,这三个小子的名字都被锦王殿下下谕镌刻在了锦江堰旁的功德碑上,光宗耀祖呢。”

太宗心里一阵震撼,难以置信,立在山崖不由目眩,问一句:“如此劳民伤财的工程,要动用多少劳役?百姓没有怨言吗?”心里盘算,他在京城,竟然没听到昭怀上报此事请功,这挖江堰的大笔银子从何而来?

“你们外乡来的人如何一身铜臭味?这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如何就要谈银子?”老人多有不快,太宗不敢再言语,心里更是称奇。

随行的马匹车辆都被吊稳一件件的用绳索运到山巅,太宗坐在石头上等候,凉风习习。

“这里的青山峰连峰,过去豺狼虎豹横行,锦州的百姓多不出门,就住在这三山一水的低盆地势里。那年是锦王殿下忽发奇想,放了驯养的鸽子衔了绳索飞去对面的山峦,再用细绳子带粗绳子,打桩拴树固牢,采集金龙藤编织索道车笼,运物载人,立时省去了出山的功夫和路程。这锦州盛产的谷物织锦运出大山买卖方便,换来外乡的特产,这锦州城近一年来富足起来。都是托了锦王殿下的洪福。”

太宗同老汉闲聊,不多时见一身材瘦高十六七岁的少年挽了一蓝花麻布遮盖的食篮匆匆而来,恭敬的说:“爹爹,娘遣孩儿给爹爹送食物来。爹爹歇息片刻。”

太宗看这孩子,虎头虎脑,透着机灵伶俐,举止规矩,恭敬孝顺。

目光不由注视他片刻,随口问:“小哥儿怎么称呼,今年贵庚几何?”

“叫我虎子吧,今年十六了。”虎子朗声说,掏出一个炊饼递给太宗说:“我娘亲手烧的。”

老汉笑着摸摸儿子的头自我解嘲道:“这娃儿一膀子蛮力,就是淘气。”

话语中满是疼惜,太宗心一动,不由记起昭怀。分手时昭怀十七岁,三年过去已是成丁。不知他那身上的余毒发作还能活过几时?

边关战事吃紧,突厥大兵压境,撕毁前约,卷土重来威胁大乾国江山。

战将,他不缺乏,只是近年来的灾荒饥馑,国力匮乏,难以支撑征战的粮草军资,进退两难。

太子被废后,那些太子党贪赃枉法的丑事频频浮出水面,为了维护朝廷的尊严,他虽然极力去遮掩,但公孙皇后在愧疚和忧郁中病逝。

内忧外患,太宗心率憔悴。可叹九皇子昭悦是个性格温驯孝顺的孩子,孝顺固然是美德,只是凡事犹豫寡断,少了几分魄力。他曾训斥过几次,但苛责严厉些,昭悦望着他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就让他难过,设想百年千秋后,将帝业传给这懦弱的太子,这于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